【卡森永續專家觀點】碳交所揭幕,助力台灣邁向淨零未來

【卡森永續專家觀點】碳交所揭幕,助力台灣邁向淨零未來

在全球追求淨零的浪潮下,臺灣碳權交易所(碳交所)於8月7日正式揭幕,為台灣企業和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。2023 年 2 月,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的公布將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明文入法,凸顯了台灣加速減碳的決心。

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揭牌典禮上指出,減碳已成為台灣產業競爭中的重要議題,而碳交所的成立則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和減碳誘因。這不僅可以促進相關人才的培育,更能帶動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。
碳定價已然成為國際間廣泛採納的碳成本管理工具,而碳交所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嶄露頭角。透過碳定價,企業的減碳動力將被有效激發。

在這個新時代的背景下,我們從卡森的角度來看,碳交易所的設立是台灣推動永續發展的關鍵一步。通過碳定價,我們可以激勵企業積極減碳,創造更多的成果以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,碳交所針對三類目標設置了碳權交易機制,分別是『碳自主減量交易』、『增量抵換交易』以及『國際碳權交易』。這些機制的建立將驅動企業自主碳減量,提升綠色發展的速度和廣度。

在碳交所的框架下,『自願減量交易』是指企業通過減專案實現更多的碳,超過其設定的百分之目標後,可以將多出來的碳權以市場碳價出售給其他有需求的企業。這種機制為企業帶來了激勵,鼓勵他們持續開展減碳行動。舉例而言,某企業今年的減碳目標是 300 公噸,但實際減碳達到了 500 公噸,那麼多出來的 200 公噸便可以在碳交易市場上按照碳價(例如每噸 10 美元)進行交易,轉售給其他有減碳需求的企業,同時獲得減碳效益,進一步鼓勵企業持續投入減碳行動。

『增量抵換』則要求企業在開發或擴建時提出相應的抵換(減量)計畫,以降低增量開發對環境的影響。舉例而言企業在未來或開發工廠時,需要製定碳減排計劃,通過使用再生能源更換節能設備等方式來抵換增加的碳排放機制。這將幫助企業發展的同時保持各自的平衡。目前,企業可以透過環保署的碳抵換平台進行碳抵換作業,未來這項作業將移至碳交所。

對於『國際碳權買賣』,碳交所將與具公信力的國際認證機構合作,為有減碳需求的企業提供可信的國際碳權,幫助他們實現減碳目標。根據林修銘(台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)的表示,國際碳權交易最快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實施,而國內碳權交易則需等到明年上半年通過相關子法後,才能具體執行。此外,碳交所計劃於9月與核發碳權的國際機構黃金標準(Gold Standard, GS)簽約,以確保碳交易的質量。就碳權交易的質量保證方面,碳交所將滲透委員會來把關碳權的質量,確保企業購買的碳權是可靠的。不僅如此,碳交所也在積極接洽其他核發碳權的國際機構,以引入更多樣的碳權供企業進行抵換。這將有助於保證碳權的多樣性,也保證企業在碳購買權時能夠有更多選擇。

然而,在碳權交易過程中,「外加性」成為關鍵詞。企業提出的減碳量碳目標需要能夠被測量,並且必須是外加性。外加性是指,企業提出的碳權必須是“額外”的減碳行為,比方說研發固碳技術,如果是法律強制要求或有助於降低的減量碳行為,就像更換節能設備,就缺乏外加性。企業在取得碳權時,必須確保其減碳行動是額外且真實的。這意味著減碳行動不僅要符合法律強制或成本降低的要求,更應包括創新的減碳技術和措施。

台灣碳權交易所的揭牌運營是台灣邁向綠色轉型的第一步,同時也是全球「走向碳有價」時代的關鍵舉措。卡森呼籲各界關注減碳交易所,不僅在經濟層面,更要認識到碳交易對於企業持續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影響。中小企業應加強交易的了解、積極參與,爭取更多的機會。

參考資料:
[1] 減碳也可以獲利?臺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成立,一次掌握 3 種交易方式
[2] 碳交易何時上路?碳交所規劃兩時間點


碳權交易所
綠色採購
返回網誌